(相关资料图)
名为“ChatGPT”的语言模型日前走红网络。推出仅仅两个月,它的月活跃用户就成功过亿,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程序。从反馈来看,ChatGPT完全打破了人们对于AIGC(人工智能内容创作)的固有印象。它逻辑清晰、思维敏锐,让人不禁怀疑屏幕对面真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对比市面上已有的人工智能陪聊程序,ChatGPT的回答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兼具了能动性和反思性。甚至会随着与用户对话的深入而不断进步,从“一本正经地胡说”,到今天对许多专业问题给出独到的见解,迭代之快,肉眼可见。
在介绍页面中,ChatGPT自称“帮助人类整合信息,解答困惑”。它可以广泛整合全球数据库,给出的建议大多精准有力,省去了筛选信息的烦恼。若是ChatGPT继续更新迭代,或许还能发展出面向个人的“语料库”,更好扮演助手、朋友的角色。
ChatGPT令人耳目一新的创作水准,同样也让很多人喜忧参半。辅助撰写学术论文,接受记者采访,改写电视剧剧情……似乎没什么文字工作能难倒它。必须承认,随着AIGC的创作模式不断升级,一些简单的文字搜集、内容聚合等工作必然会被淘汰,或许影响一部分人的奶酪。
如今,人工智能正试图通过自然语言理解我们的行为,但我们中的大多数却对它缺乏认知,难免引发担忧。正如电影《流浪地球2》中的MOSS,成为真实存在的“数字生命”,甚至反过来掌控一部分人的命运。
当然,也不必过分夸大ChatGPT的威胁。从当前的训练结果来看,它仍然需要访问数据库,在目标引导下进行文本生成工作。“学会堆砌砖头的人不一定能盖起宫殿。”人类文明的藏宝库,凝聚了一代代人思考、智慧与创意的结晶,人工智能就算要模仿并取而代之,还需要更为深入地学习。
(摘编自2月9日《南方日报》文/默达)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