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资讯 >

名家笔下的清明:快播

2023-04-01 12:28:49 来源:团结报


【资料图】

杨柳满堤,虹影天涯,在仲春暮春轮转交替之际,大地即将迎来清明时节。

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清明糅合了寒食禁火和扫墓踏青的习俗,成为如今有着各色节俗的传统节日,在古今名家笔下焕发魅力。

追思怀远,祭奠先人,这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鲁迅在小说《药》中写道:“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座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坐在地上……”张恨水在《清明二题》中这样写道:“清明祭坟的诗可谓数不胜数,却有一首据说是一个农村汉子跪在坟前的呼唤,堪称民间绝唱:‘今日是清明,你的儿子来祭坟。哭一声,叫一声,儿的声音娘惯听,为何不答应?’这短短几声‘天籁’,真的是感人至极,催人泪下。”

在一些名家的笔下,清明虽然得去祭拜先祖,但是哀伤中却依然有着明媚的生机与意趣。丰子恺在《清明扫墓》一文中回忆儿时过清明,认为扫墓是件乐事,因为可以“借墓游春”。彼时长辈走在前,小娃跟在后头,可以一路采桃花,摘蚕豆。待祭拜结束,还能吃上甜麦塌饼和粽子,路上摘的蚕豆梗还能做成小笛,吹起来甚是有趣。叶圣陶在《过节》一文中则是记载了三代人供奉祭祖的场景。其父亲叔父在世时,祭拜时容貌肃穆,一跪三叩。待三叩毕,还得轻轻磕头数十回,嘴里念念有词,叫做“祭如在”;到了叶圣陶这一代的祭祀,杯筷碗碟也凑不出一套来,因没有香灰,三支香只好搁在炉口。一切显得有些马虎,也说明平时香供得不勤;再及叶圣陶孩子一辈,他们最喜欢的是烧纸锭,因有趣。有时候不开心了,也不拜祖,径直玩去了。

除了祭祀,清明节还能做什么?在《西游记》第七十六回里,孙悟空钻入狮子怪的肚子,将绳子系在其心肝上,一出肚皮,便腾云去也。此时吴承恩借众小妖口说道:“这猴儿不按时景,清明还未到,他却那里放风筝也!”可见在明朝,清明放风筝已流行起来了。林清玄有篇散文《风筝》,是写他到乡下度假,和几位小朋友在山上放风筝。初春之风已经有了不小的力气,能将风筝的线吹断,风筝在挣脱束缚后便越飞越高,直到离开了作者和孩子们的视线。在文章中,作者将风筝的离开与友人的死相类比,在清明时节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在蒲松龄的笔下,不少故事发生的时景就是在清明时分。在《神女》一文中,米生在清明节外出踏青时,于深山偶遇神女,结下珠花之约;在《青凤》一文中,某年清明节,耿去病扫墓回家遇见一只鬣狗追赶狐狸,机缘巧合下救了这只野狐,后来才得知狐狸是思慕的狐女青凤。更为脍炙人口的是冯梦龙创作的短篇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故事开篇也是发生在清明时节,许宣和白娘子在催花雨下的清明节在西湖边相识,引发了后续的跌宕故事。(胡新波)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