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国风·舞动经典”系列的开幕之作——深圳歌剧舞剧院创作的舞剧《咏春》,于4月7日至9日在国家大剧院接连上演5场,座无虚席。观众有慕名舞坛“双子星”导演周莉亚、韩真而来的,亦不乏对本次武术与舞蹈相结合感兴趣的,更有行业内的同僚,皆欣然前往。
结果如何?在终场时经久热烈的掌声及欢呼声、朋友圈几乎同步的图文刷屏中都有了答案。
演出开场前,屏幕上就打出“这是一部致敬平凡人的英雄故事”——很好地引发了在场观众的共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该剧运用双线叙事,分别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香港的市井与武林界、咏春拳创始人叶问师傅踏足并最终立足于此,以及90年代深圳的一群追梦电影人为了心中的热爱奋力打拼的故事。
整部剧共分六个段落:“立足”“彷徨”“理想”“离别”“困境”“传承”,叙事遥相呼应,精神则融于一处,具有电影化手法,可见导演的巧思。
两位编导周莉亚、韩真在《只此青绿》后再次突破以往,更多吸取了电影、舞台剧、戏曲的多种方式展示舞剧风采。该剧的舞蹈语汇仍以现当代舞为主,最为亮眼的是大量融入的武术动作,武打设计既遵循传统又新颖别致,且加入了声光电效果,极大提升了本剧的可观赏性。
那句“英雄站在光里,而我们,愿是那束光”的题语,亦充分表现出主创人员扎根群众、为人民创作、立足祖国文化传承的文艺工作者情怀。
《咏春》服饰的材质,选用了来自佛山的国家级非遗面料——“香云纱”( 香云纱,又名“响云纱”,本名“莨纱”,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采用植物染料薯莨染色的丝绸面料,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被纺织界誉为 “软黄金”)。笔者听闻《咏春》这部剧时,便好奇主创团队会以何种人物造型展示给观众。看到剧照和宣传短片时,我便被那看似厚重却又飘逸灵动的黑衫所吸引,直至坐在剧场中,直面角色的一招一式。
阳东霖设计团队设计的服装,从咏春拳的叶问到各门派掌门、再到学徒,均着黑衫,但黑色又似有所不同。从观众角度看,黑衫在反光度、随身度方面略有区别,展示武打招式时可以感受到其不同的律动,在视觉上让黑色有了丰富的层次,着实少见。且此色调的运用在表达“彷徨”“困境”“传承”段落时格外有力,可以是中国武术文化的传递、武林精神的延续,更是时空交错的回响,亦表达出沉默的深蕴力量。
另一处印象颇深的是“离别”一段。舞者穿着带有岭南特色的服饰,上衫下裤,选用香云纱本色赭红色,头戴斗笠,缓缓舞于乡间俗世。这一支舞表现了女人的一生,动作中有具象:劳作、照护、看顾,动作中也有意象:女性群像的刻画,直至最终归于生命的另一界。当女性舞者身影渐渐隐去,仅留下怀抱衣衫的叶问时,这不禁令人回味刚刚那拢在脑后的红绳发辫、松身的长衫、轻扬的裤脚、沉静的面庞,无不贴合东方女性的勤劳、善良,如水般柔和处世的形象。
笔者一共看了两场。看第一场时,笔者曾觉得这段有些拖沓,冗长。看第二场时,发觉这段应是英雄叙事中平凡人的一个缩影,尤指劳动女性群体,此段是必不可少的。看来,好剧还是要欣赏多几遍,领会方能更多。
如果说剧中的咏春拳可指代武林和站在光里的英雄,那么香云纱则氤氲着烟火气,是芸芸众生,是平凡的你我。
此外,剧中的“七十二家房客”形象,性格鲜明,衣着各有个性,尤其开场时搭配着俏皮活泼的动作,令人忍俊不禁。群演都能令人印象深刻,着实难得。叶问夫人的服饰,用色上是本剧中最为柔和的,光泽度偏弱,与人物性格极为契合。她出现时连配乐都舒缓了,足够温暖,导致后期的离别就显得愈发哀伤。
同时,杨帆的配乐值得赞叹。全剧音乐是在歌颂英雄,更是在赞美每一位平凡的小我,且每一段都似和着香云纱的边角,流畅而富有韵味。其中,尤以主题旋律引人入胜、振奋人心,每每响起总有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之感。上下半场均出现念诵《咏春祖训》:“勤练习技不离身;养正气戒滥纷争;当处世态度温文;扶弱小以武辅仁”铿锵有力,如点题般将中国精神浓缩于此,自强不息,不畏强权,以武辅仁。令人感慨中华文化的传承已渗透骨血之中,拿不走亦忘不掉。
笔者觉得《咏春》整部剧聚合度强,各段衔接自然流畅,双线叙事都在肯定着怀揣理想并为之努力拼搏的行为,尤其是体现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圳特区,那份“深圳精神”使人人皆为平凡英雄。
该剧框架与细节俱佳,确是近期值得走入剧场观看的优质精品剧目。而更多精彩,则需要各位观众亲自去发掘、感受,并留存心中。
(田月舟,作者系北京中山文化交流协会理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