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资讯 >

别被“隐形加班”绑架了

2023-04-18 11:16:43 来源:团结报


(资料图片)

现实生活中,微信让工作和生活的边界越发模糊,“好像下班了,又好像没有”成为许多人的常态:名义上“下班”了,但工作群里的消息依旧响个不停,走个路、吃个饭都要随时停下回复;明明已经睡觉了,公司一个通知发过来,不得不强打精神,打开电脑修这改那;哪怕正是休假期间,也不敢掉以轻心,带着笔记本电脑严阵以待……正因如此,许多网友声称“24小时都在工作”,并希望能认定一个上下班的边界。

根据目前的司法实践,一般情况下,单独讨论工作的微信聊天记录,还不能作为存在加班事实的有效证据。这是因为微信加班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在岗加班,有许多特殊性,劳动者往往难以承担举证责任。比如,下班后公司非常态化就工作问题与员工进行沟通交流,微信记录不能体现出持续工作的状态;微信记录不容易确定发出加班指令人的身份;微信记录大多为简单的工作汇报、请示、回复等,难以证明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长等。

在“下班盯微信算不算加班”一案中,李女士的胜出也是一波三折,但从二审法院的一纸判决来看,仍然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判决主要有三个要点:一是回应了灵活办公问题,不能仅因劳动者未在工作场所进行工作来否定加班,而要看实质工作内容;二是定义了微信回复的边界难题,如果微信聊天明显超出了临时性、偶发性的一般沟通,呈现出周期性和固定性的特点,并且明显占用了劳动者休息时间,就应当认定为加班;三是给出了就加班时长及加班费数额计算的参考,法院判决考虑到加班时长难以客观量化等情况,根据在案证据情况予以酌定,体现出了公平性。

(摘编自4月12日《南方日报》文/王庆峰)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