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资讯 >

环球今亮点!十二步、十三步、十五步......一个关于治沙的故事

2023-06-24 14:42:44 来源:内蒙古晨报

站在自家的山坡顶上,看着下面绿油油的一片植被,李建国意气风发!“以前这里光秃秃的,几乎没有草。经过我父母和我们两口子40年的努力,现在都变绿了。”

治沙愚公

李建国家所在的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巴嘎额尔和图嘎查地处毛乌素沙漠北缘。据李建国回忆,以前这里基本是沙子和石头,沙堆高的高低的低,几乎寸草不生,家里几千亩地,只能放几十只羊。“没办法,不长草,没草料,牲畜没法生存。再这样下去,人也没法生存。”


【资料图】

于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李建国的父母和李建国,以及后来嫁入李家的李建国的妻子,两代四人在自家承包的地上种树。“我们就一个目标,就要把它绿化了。”李建国一家信念很坚定,失败了再干,一直坚持了下来。

那个时候虽然很努力地想要绿化沙地,但往往是刚种上苗木,一场风沙,所有的努力就都白费了。“因为沙子在‘走’,跟着风‘走’,十二步、十三步、十五步……沙子每年往前‘走’,所以种啥都不活。”

李建国说的沙子在“走”,指的是沙子的流动。据李建国讲,沙子一流动,种在沙子里的植物的根就会露出来,导致植物无法成活。直到后来开始放沙障、种固沙植物,情况开始好转。再后来在固定住明沙流动后,李建国又种上了杨树、榆树、柳树、国槐,树下又种上了杨柴等植物。至此,李建国家的3000余亩沙地彻底变成了绿洲。从开始治沙到满眼绿洲,他们两代人经过了整整40年的努力。而现在树草套种的模式,既绿化了沙地,又能放牧,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而像这样坚定信念治沙的人,在鄂托克旗,不止李建国一个。

55岁的斯庆巴特尔是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马什亥嘎查的牧民,从2001年开始承包4343亩沙地,承诺全部绿化。“当时这些承包的沙地有三分之二是流动沙丘,绿色植被只有16株奄奄一息的旱柳,种植条件恶劣,第一年的植被成活率仅有15%。”斯庆巴特尔说。

此后三年,斯庆巴特尔一边打工赚钱供孩子读书,一边学习研究治沙知识。2005年,他成功推出了“树草兼种”的植绿模式,并大面积种植柳树、沙枣树、杨树等沙漠适生植被,苗木成活率也从15%逐渐提高到了90%。截至目前,他已成功种植苗木18万余株,绿化覆盖率达85%以上,4000多亩沙漠变成了绿洲,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科技加持

正是有像李建国、斯庆巴特尔这样的“治沙愚公”,当地的沙化土地得到了有效治理,林草植被显著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飞跃。

据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林草局秦承娟副局长介绍:“多年前,我们这样形容当地的沙尘暴天气: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半个多世纪过去,我们一直在防沙治沙,从2018年至今,鄂托克旗已经累计落实各类林草生态工程项目400余万亩,全旗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末的3.84%提高到2022年的25.79%,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保持在42%左右,在毛乌素沙地北沿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当下,治沙除了需要几代人的辛苦努力外,还需要科技的加持!

柠条根系极为发达,耐旱、耐寒、耐高温,是干旱草原、荒漠草原地带的旱生灌丛,属于优良固沙和绿化荒山植物,而且是良好的饲草饲料。

在鄂托克旗乌兰镇苏吉嘎查试验基地,一簇簇柠条幼苗组成的绿带仿佛嵌在了流沙地里,旁边黑色的微灌带小孔缓缓滴落晶莹的小水珠,顺着管带形成了一条10厘米宽的湿沙带。

据了解,使用微灌带先滴水渗透3厘米干沙层,再用播种机把催生的柠条籽、肥料共同播下,仅两天,柠条便可发芽,且像3厘米高的柠条幼苗,向下扎入沙里的根有7厘米长,而用这种方法种一亩柠条,用水量仅为0.5吨。

这种辅助栽培沙漠柠条种植技术的成功,与扦插或移栽柠条幼苗等种植方式相比,成本节约50%,并且按穴播种,每穴一次出5至6株苗,比单个移栽能生产更多的柠条,能获得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经济效益。

截至目前,在鄂托克旗用辅助栽培沙漠柠条种植技术播种的柠条面积已达到400亩,成活率达到了97%;目前在位于该旗苏米图苏木马什亥嘎查的毛乌素沙漠核心地带,正建设2000亩试验基地。

如果说辅助栽培沙漠柠条种植技术面向的是兼顾生态——生产功能问题,那么“空中牧场”项目则瞄准了解决草畜不平衡及节约用地的问题。

224个种盘整齐地摆放在高耸的自动化育苗架上,人工补光灯、温湿度监控器、自动喷淋、液体循环设备一应俱全。而大麦种子从发芽到长成达到饲喂要求的鲜草,全程只需7-9天。

每天产出的大麦鲜草正好28盘,整整1吨。而这这1吨鲜草相当于优质天然草牧场8000亩,可满足100头牛、400只羊或200头猪的单日饲喂需求。

目前,这里只是试验基地,性价比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如果农牧民全年使用有机鲜草进行饲喂,即可以降低40%的饲喂成本,又有效解决鲜草“错季供应”问题,促进禁休牧、以草定畜等草原生态恢复制度落实,更能节约土地。

绿进沙退

内蒙古作为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建设的重点省区之一,近十年来,累计完成营造林1.27亿亩、种草2.89亿亩,防沙治沙1.25亿亩。全区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目前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分别达到了20.79%和45%,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持续“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则持续“双减少”、程度连续“双减轻”。

作为全国防沙治沙的主阵地、主战场,内蒙古持之以恒推进防沙治沙,有效遏制了土地沙化趋势,极大地改善了沙区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