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斌 全国人大代表、台盟盟员、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紫金文创研究院研究员
近年来,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居民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向往也越来越强烈。社区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播的基层组织单元,更是“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的实际载体。
公共图书馆具有资源丰富、设备先进和人力充沛的特点,通过释放其具有的社会服务功能向社区辐射,依托图书馆建立分布广泛的社区图书室以及开展相关读书活动,不仅可以落实“健全支持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更是公共图书馆具有的先进文化传播功能的具体体现,也是通过社区文化服务引领先进思想的有效途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促进社区阅读形式多样化
一方面,要开展种类多样的文化活动,增强服务内容的创新性。社区不仅是社区居民获取终身教育的重要阵地,还是开展文化交流、享受休闲娱乐的极佳场所。公共图书馆除了提供书籍资源以外,还需要注重在社区内举办包括诗词朗诵、名家讲坛、名画鉴赏在内的互动性强、催人奋进的读者活动,形成寓教于乐的服务场景。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技术,创新服务的供给模式。通过建设虚拟数字社区的方式,逐步实现社区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利用数字化网络技术推动服务转型升级,进而解决社区文化服务读物不足、借阅不便、服务内容与需求不符的难题。
拓展老年读者阅读服务
一方面,要制定阅读计划,鼓励读者长期打卡。老年读者是社区文化阅读服务的主要对象,有关调研结果表明,许多老年读者渴望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但基于自身的各种因素却难以养成。公共图书馆则可以通过宣传和调研,明确老年读者群体中较为流行的热点主题,然后结合自身的实际馆藏,基于老年读者不同的文化程度、生活节奏、阅读兴趣等制定有层次、有针对性的阅读计划,推荐不同的阅读书目、实行个性化的阅读进展跟进。同时,可以结合这一活动,搭建读者微信群,邀请读者来参与每日的打卡、话题讨论和资讯推送。活动初期可以先邀请公共图书馆内的长期读者进行试点,再联合街道文体中心小范围开展。初具雏形后,可联系社会力量等协助读者参与。在充分调动读者积极性的同时,彼此互相监督、互帮互助,共同养成或促进自身的阅读习惯。
另一方面,可以拓宽亲子活动,促进“代际融合”。目前,社区的大部分婴幼儿童是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陪伴,因此利用社区阅读活动可以丰富老人与孩子的家庭代际关系。在活动组织上,除了常规的亲子伴读外,还可以增加手工方面的活动,可以通过提供材料和折纸、手绘、手工创作等工具书籍,引导亲子共同创作,交流感情。另外,还可以让孩子给家长们开故事会,双方在阅读中的交流和沟通,对代际融合有极大的帮助。
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社区公共图书馆——“书格城市书房”
打造社区阅读个性化服务
一方面,要合理规划,使服务形成品牌效应。社区的阅读服务也要认清自身资源和范围的局限性,因此,在制定相关目标前,应统计和梳理自身的资源结构和读者人群。在明确基础重心和合理规划后,再打造相关服务和特色,提升公共图书馆在周边居民心中的知名度,从而形成品牌效应。对此,需要不断拓宽宣传渠道,做好读者服务、读者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对接官方媒体或自媒体作者,充分发挥媒体的积极力量,提高大众对自身品牌文化的关注度。
另一方面,要资源聚合,形成板块联动特色。同一区域的多个社区应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紧密联动。例如,开展馆藏资源互通、阅读成果交流、特色文化参观等主题活动,将现有的资源进行聚合,实现更高质量的阅读服务与读者体验,共同享受阅读的快乐。(刘忠斌)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