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2月11日晚18点,上海博物馆“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首个夜场正式开放,1500名观众如约而至。此展自1月17日开展以来持续火爆,近1个月接待观众总数超8万人次,文创产品单日最高销售额达19万元。
一个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何以在上海火爆?据报道,该展览以50位艺术家的52件作品,串起从15世纪文艺复兴至19世纪后印象派的发展脉络,呈现一部浓缩版欧洲绘画史。在特展上,观众不仅可以细品大师杰作,还能感受四百年间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文化的变革,人们观察事物和再现世界的方式发生的巨大改变。
看一次展览,就能了解欧洲绘画史,并从中获得个人感悟,这样高的“性价比”自然满足了当代人希望用最少时间获得更多体验的需求。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的缩影,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博物馆及展陈的多样性。但是多样性不代表碎片化,必须通过多样的表达方式来满足人们的观展需求。今年春节期间各地博物馆人流火爆也印证了这一点。
主题化表达迎合新需求。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和”为统领,通过“天地同和”“万邦协和”“宜民安和”“乐在人和”四个单元,充分展示中华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彰显中华文明的当代价值;辽宁省博物馆推出五大展览、四大主题、十余项新春公共教育活动,以文物为媒探寻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表达……
科技赋能增加体验感。北京法海寺壁画主题沉浸式数字艺术馆,通过4K高清显示屏原比例还原壁画真迹,360°立体环绕落地球幕再现古代工匠的智慧巧思,全方位生动展现壁画原貌,让近600年的古壁画“活”起来;南昌市博物馆推出全国首个元宇宙概念流动数字博物馆,将众多不同种类的数字化陈展内容进行高度集成,涵盖了包括LED互动大屏幕、VR沉浸式内容、AR体感内容、AI体感拍照等众多内容;广州博物馆推出了“穿粤记”广州历史文化实景体验活动,观众可以穿上不同时代的服饰,化身6位历史名人,在80平方米的“广州历代城址”大棋盘上抢答历史知识、竞猜广州文物;“央博新春云庙会”元宇宙体验活动,借助数字化技术,将民俗、非遗文化知识与交互功能相结合,为受众打造一个全新的文化云社交场……
从聚焦文物本体的欣赏价值,转变为汲取文物所承载的全方位价值,博物馆从“看物”到“见人”,从参观到参与,从展览为主到体验、创造、娱乐兼存,各种服务应运而生,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了多种体验,实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表达,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让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正成为博物馆提供文化服务的终极目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