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文/魏春亮
“鼠头鸭脖”终于有了个结局,是鼠头,不是鸭脖。
关于此事,我已经写了三篇文章:
古有指鹿为马,今有指鼠为鸭
“指鼠为鸭”又爆猛料,死鸭子嘴硬到何时?
是鼠头,但不是胜利
但这件事尘埃落定后,感觉有些新情况,还想再说说;有些讲过的话,还想再讲一遍。
01
调查组公布结果后,胡锡进“大赞联合调查组实事求是还原事实真相的这份担当”,并高喊“这是正义的胜利”。
但仔细看调查组的报告,就能发现,他们得出结论的手段,是询问相关人员,和辨识照片和视频,那颗老鼠头早就不见了。
调查组6月10日成立,结果6月17日公布,就这个调查方法,哪里需要一星期的时间?
我严重怀疑,这一星期,调查组根本不是在调查,而是在研究事后处置方案,沟通好谁重罚,谁自罚三杯,谁轻轻放过。
不过是在封闭的圈子里,做不透明的处置,得出最能被各方接受的妥协方案,跟“实事求是”扯不上关系,更不是什么“正义的胜利”。
02
我还看到,事后,江西省人社厅已要求在全省技工院校开展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省内多地也启动校园食品安全大检查。
而封面新闻义愤填膺地质问:
南昌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昌东分局“指鼠为鸭”,失察到几近于“失明”的程度,其背后有无利益勾兑的驱使?
在我看来,事情闹到现在这个样子,早就不是食品安全问题,也根本不是“利益勾兑”能解释的,甚至不是一句“实事求是”就能解决的。
有人故意往错误的方向带,有人问题问错了方向。
03
我想再重复一遍我之前讲过的“最新的系统性舆情处置模式”,这件事,无论是事发、发酵还是最后的解决,都始终处于我说的这种“系统性舆情处置模式”中:
一旦检测到“负面舆情”,这种局部的问题,就被升格为系统性的问题。而这个“系统”很可能是以“市”为单位,而消灭“负面舆情”,就成为“市”的整体任务。
而一旦局部的问题被升格成系统的问题,事情的性质就立马发生了变化,具体的问题被抽象成系统的正确性的问题。
于是,这个系统就会临时征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用于维护它自身的正确性。
比如,利用网络实名制系统,第一时间定位到当事人。然后出动家人、村干部、警察等各种人和部门,迫使其删帖、认错、否认或停止行动。
如果热度到此时还没消除,那么还可能出动权威机构来做背书,增加可信度,甚至出动水军来引导和操纵舆论的方向。
所以,不一定是学校食堂的背景能强大到能指挥市监局,也不一定是背后有利益勾兑的驱使,更可能的是它们都被更高的意志统一征用了。
系统性的舆情处置方式,就可能催生出系统性的谎言。而当这个系统无力处理系统内的问题,更高一级的调查组才会出面。
不是非得靠调查组才能查清楚真相,而是只有调查组才有足够高的权力决定献祭谁,决定如何平息舆情。
调查组不是这种“系统性舆情处置模式”的反面,而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这种“系统性舆情处置模式”不改变,喊再多的“实事求是”,来再多的调查组,都无法阻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