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西伯利亚冻土层蛔虫休眠4.6万年后复活,繁殖了100多代

2023-07-28 21:06:27 来源:南方都市报

据最新一期《PLOS 遗传学》杂志刊发的论文,一小群从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中取出的蛔虫在被解冻后“起死回生”,尽管只继续存活了不到一个月,却繁殖了100多代新蛔虫。这些蛔虫的年龄约为4.6万年,跟长毛猛犸象同时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报道,论文第一作者、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分子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所名誉教授库尔兹查利亚(Teymuras Kurzchalia)表示,这些小蛔虫保持休眠状态的时间之长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以前科学家以为它们最多只能休眠40年。

休眠4.6万年又复活的蛔虫。

据悉,这些蛔虫属于早已灭绝的物种Panagrolaimus kolymaensis,它们在永久冻土层中并没有死去,而是处于一种叫作“隐生生物”(cryptobiosis)的休眠状态。

长期休眠状态最壮观的例子是在埋藏于琥珀保存的已灭绝蜜蜂腹腔内容物中的细菌孢子,在长达4000万年后复活。

不过,这些蛔虫的“复活”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少数几种能够进入休眠状态并重新复活的微小生物中最好的成果。

五年前,俄罗斯科学家在距西伯利亚东北部科里马河杜万尼亚尔露头地表40米处的永久冻土层中,从已经灭绝的北极地鼠的洞穴中发现了这些蛔虫。

这些蛔虫在获得水和食物后又恢复了活力,它们只活了不到一个月,但却繁殖了 100 多代新蛔虫。

研究发现,这些蛔虫使用了与现代蛔虫幼虫类似的机制来进入休眠状态。

实验室实验表明,蠕虫在零下 80 摄氏度关闭主要身体机能成功存活之前,首先轻度脱水可能非常重要。

在生化水平上,两种蠕虫在实验室中轻度脱水时都会产生 “树胶糖”(trehalose),这可能使它们能够忍受冷冻和强烈脱水。

库尔兹查利亚教授表示,虽然我们现在对如何实现介于生与死之间的状态有了更好的理解,但离利用这门科学让冷冻的人类或恐龙复活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文/南都记者 陈林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