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Uber CEO现在最担心的不是滴滴,也不是其他叫车应用 而是无人驾驶浪潮

2016-08-19 15:12:40 来源: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BI中文站 作者:林靖东

Uber CEO现在最担心的不是滴滴,也不是其他叫车应用 而是无人驾驶浪潮

编者按:

谷歌(微博)、苹果、宝马、奥迪等互联网和传统汽车巨头都在无人驾驶领域开疆拓土,作为创业公司独角兽的代表,Uber也希望参与这一轮科技大潮。

本周四,Uber朝着这一目标又迈进了一步,它宣布将在本月晚些时候在匹茨堡测试自动驾驶汽车提供的打车服务。顾客们可以像往常一样叫车,系统会为顾客随机匹配Uber专车,他们有可能体验到由自动驾驶汽车提供的打车服务。

虽然是自动驾驶汽车,但是专车上会配备两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一名工程师坐在驾驶位上,随时准备在必要时控制汽车,另一名工程师坐在副驾驶位上,详细记录汽车的每一项动作。

这不仅仅是对载人汽车的押注,更体现了Uber CEO卡兰尼克坚信自动驾驶技术将改变一切。今年夏天,Uber收购了自动驾驶卡车初创公司Otto,这样它就可以进入卡车业务领域。

Uber的这些举措都非常大胆、积极和无畏,它已经改变了全球各大城市里的数百万人的生活和出行方式,同时这也表明Uber面临的威胁越来越大。

卡兰尼克认为,如果他的公司不能意识到即将到来的交通革命并且迅速警醒和做出顺应潮流趋势的相应举措的话,那后果是非常危险的。

很多财力雄厚的技术巨头比如苹果和谷歌也已经开始行动了,卡兰尼克不想拱手相让。他说:“如果我们不能率先与自动驾驶技术引发的交通革命捆绑在一起,那么其他人甚至敌人就会这么做,他们会推出价格更低廉、服务质量更高的打车服务网络,那时Uber就不复存在了。”

国外科技媒体BusinessInsider(以下简称“BI”)近日采访了卡兰尼克,探讨了Uber基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未来发展战略以及这种战略可能会对Uber自身和专车司机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以下为腾讯科技整理的专访实录:

BI:你说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关乎公司的生死存亡,你还说收购Otto也是一项关乎公司生死存亡的行为。为什么这会关系到Uber的生死存亡?威胁来自何处?

卡兰尼克:制定这项战略的前提是我们认识到这个世界将走向自动驾驶和自动化时代。因为每年会有100多万人死于交通事故,所有城市里的交通拥堵情况都会越来越重,交通问题会造成人口大幅减少和大量时间被浪费的现象,生活质量会大幅下降。如果不能正视这些问题并且硅谷的技术公司都不去努力想办法解决它的话,那这些问题就会愈演愈烈。

因此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事,如果我们没能参与其中,没能参与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那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未来将迅速抛弃我们。

BI:自动驾驶汽车会在什么时候真正成为Uber专车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卡兰尼克:这是一个关系到万亿美元的问题,我希望我能给你一个明确的卡兰尼克案,但是我做不到。我所知道的是,我肯定不会错。对吗?我必须确保当整个世界做好迎接自动驾驶技术的准备时我也做好了准备,我正在为此而努力。至少我必须保证Uber在开发出自动驾驶技术的第一批公司里。

BI:你认为你现在已经处在一个领先的位置上了吗?

卡兰尼克:不,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我们正在追赶其他对手。看看别的人和别的公司已经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吧。他们在很多领域已经处于领先的位置,我们必须迎头赶上。暂时处于这种落后的位置也没什么关系,但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地追赶他们。

BI:除了技术本身的因素之外,现在阻碍自动驾驶汽车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卡兰尼克:难道不是这样吗?在没有交通车辆和行人的沙漠中,我可以给你派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我现在就可以这么做。问题是,我并不认为我可以带你去你想去的任何地方。因此,这是这项技术目前的状况。

记住,Uber是一家全球性的公司。我们考虑的不仅仅是美国,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在朝着更加安全的道路和交通而努力,这些地方将更加人性化,将时间还给人们,交通不再拥堵,污染也会减少。只要开发出相应的技术,它们明天就会变成这样。因此这就是技术自身的问题。我可以跟你谈谈技术,谈谈现在需要做什么,但是要想将这个愿望变成现实,还有很多东西一直没有被发明出来。

这就使得这个问题变得更特殊、更有趣和更有挑战性。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挑战,我知道我必须做什么。我们正在考虑下一步必须做什么,因为即便你已经拥有全世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专家人才,还是有些东西是连谷歌或者苹果都没有发明出来的。这也是这个问题之所以有趣的部分原因。

BI:说到谷歌和苹果,现在有这么多公司都在开发自动驾驶汽车,为什么你认为Uber会占有优势呢?为什么你认为现在并不处于领先位置上的Uber将率先与自动驾驶技术捆绑在一起呢?

卡兰尼克:这跟我是否认为情况就是这样没太大关系,事实上情况就是如此。如果我们不能率先与自动驾驶技术引发的交通革命捆绑在一起,那么其他人甚至敌人就会这么做,他们会推出价格更低廉、服务质量更高的打车服务网络,那时Uber就不复存在了。

BI:你预计这个关乎生死存亡的威胁会在何时出现?明年还是未来10年?

卡兰尼克:我希望我能够知道确切的时间。如果你知道确切的时间,那就意味着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你知道还有什么技术必须被开发出来,从逻辑上来说你就可以将那些技术开发出来。但是情况并非如此。我们不知道所有的事情。还有一些东西需要被发明出来。但这要不了十年之久,大概几年的时间就够了。但是具体会是多少年呢?我不知道,但我会尽可能快地将它们开发出来。

BI:你如何让Uber的专车司机们一直愿意为Uber工作?尤其是在你们今天宣布这样的消息的情况下。你们朝着专车司机被自动驾驶汽车取代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我相信你的技术主管会说,你想让乘客们断了专车必须由人来驾驶的念头。

卡兰尼克:首先,自动驾驶汽车项目的时间跨度会非常长。我们现在已经获得了赚钱的机会和服务于城市的方式。这是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是,如果提到像旧金山这样的城市或者整个海湾区,这里大约有3万名活跃的专车司机。假设我们将用100万辆自动驾驶汽车来取代这3万名专车司机,但是别忘了,就算有100万辆自动驾驶汽车之后,你还是需要一部分由人工驾驶的Uber专车或者配备安全驾驶员的无人驾驶汽车,因为很多地方是自动驾驶汽车不能去的,有些情况是它们处理不了的。虽然这些由人工驾驶的Uber专车或者配备安全驾驶员的无人驾驶汽车在Ube专车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我设想一个由100万辆自动驾驶汽车组成的专车网络还是需要配备5万名到10万名驾驶员的。

因此我并不认为驾驶员的数量会减少。

实际上,我认为在交通自动化的世界里,驾驶员的数量还会增加。当然这指的是绝对数字,驾驶员所占的比例还是会下降的。然后你可能还会想到,维持整个专车网络还必须配备数万就业机会呢!

BI:Uber会负责维持整个专车网络吗?你一直说Uber不会亲自去生产这些自动驾驶汽车。

卡兰尼克:是的,我们肯定不会制造汽车,我不知道这会落在谁家,但是肯定会有人来维持整个专车网络。

BI:那你说的就业机会是指什么?

卡兰尼克:是的,我相信这个专车网络会提供数万个就业机会。同时别忘了,技术也在进步,我们说的是每年可以拯救100多万人的生命。你知道吗?以前当你打出一个电话的时候,都需要一名接线员来接线。另外,修建各地的电话亭也需要招募几十万名工人。然后手机BI世了,这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你会说手机的出现剥夺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吗?不,它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行业和大量全新的就业机会。

看看Uber,Uber的存在也是因为手机。我们做了些什么呢?因为Uber的出现,数百万人每天有了一份额外的收入。这在6年前是无法想象出来的。那么下一步呢?我想我可能是一名技术乐观主义者,但是我确实有数据来证明我的乐观看法是对的。

BI:收购Otto是否意味着Uber将进入卡车行业和货运行业?在Uber的未来规划中,这部分业务将占据多大的比重?

卡兰尼克:首先,是的,我们会进入卡车行业。

其次,这是一个规模高达数万亿美元的全球性市场。我总是说路面客运业务会是一个规模数万亿美元的市场,现在卡车运输市场也是如此。这个市场充满挑战和趣味,它与路面客运市场有着细微的差别。进入这片市场令我感到有些紧张,但我同时也觉得兴奋异常。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它未来将如何发展壮大,现在谈这些还有点早。如果非要说点儿什么的话,我只能说我们已经进入研发阶段了。

BI:凭借着收购Otto的交易,你将把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工作拓展到匹茨堡之外的地区,并且在海湾区设立更多的办事处。为什么还要留在匹茨堡进行测试呢?因为匹茨堡的桥梁特别多,这会给自动驾驶技术的测试工作带来很多的麻烦啊。你不打算在匹茨堡之外的地方进行测试吗?

卡兰尼克:首先,我们已经解决了桥梁给测试带来的麻烦。如果我们连这个小问题都解决不了,那才是遇到真正的问题了。

我们现在遇到的交通拥堵问题主要集中在匹茨堡。公司已经拥有数百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我希望他们能够尽可能地接近测试现场。我们在西海岸开设了新的办事处,这很重要,因为我的整体规划是我们必须与所有具有才干的人合作。仅仅在旧金山设立办事处是不够的,比如你知道我们还在帕洛艾尔托市设了办事处,因为这样帕洛艾尔托市的员工就不必通过101号高速公路往返于硅谷和旧金山之间了,这条高速公路实在是太堵了。我承诺,我们会解决匹茨堡的这些桥梁带来的问题,但是我还想让工程师和科学家们尽可能地接近测试现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将匹茨堡定为开始测试的地方的原因。

BI:你以后会向哪个方向发展?是想先轻松占领沙漠地区然后是居民区的道路吗?还是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推广?

卡兰尼克:我们会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推广,但是我可以向你保证,我们最终会占领全世界。(编译/林靖东)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