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计划

2016-05-23 18:25:28 来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竹艺研修班)暨“一竹一世界”2016国际竹创意设计工作营开幕

为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文化部、教育部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等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竹艺研修班)及2016国际竹创意设计工作营与非遗传承人群研习计划,旨在推动文化创意与乡村业态发展的互动,加强美丽乡村建设与城市生活美学之间的关系,提升竹文化的非遗传承发展与技艺创新水平。

为形成中国手工艺与国际手工艺的对话与交流格局,积极促进手工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复兴,研修班从为各类与竹相关的传承人和从业者提供系统的理论教学,提高其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创新能力,引入产品设计师和时尚设计师,推动跨界合作。

2016年5月16日,开幕式暨媒体发布会在德清县莫干山开幕。业界专家、行业领袖及知名机构,政府代表出席了本次开幕仪式。来自荷兰海牙大学二十名学生,三名教师,荷兰四位顶尖家居设计师以及19名来自四川省、广西省、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等,著名的道明竹编、青神竹编、东阳竹编、瑞昌竹编、毛南族竹编、留青竹刻、徽州竹雕、黄杨竹雕等中国竹工艺方面的重要传承人中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等出席开幕式。

莫干山党委书记沈生章致开幕辞:以竹为生的莫干山老一辈,全面提升本地竹工艺传承人审美创新能力,促进竹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复兴,为莫干山山注入新的活力。

PACC运营总监章莉莉副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提出通过教学相长,师生互动;跨界合作,文化创新。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创新生态圈。帮助中国竹文化融入时代创新思路,得以传承和重获新生,重新接轨消费市场,走入国际视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学员代表程丽的发言中,我们感受到了19位非遗传承人,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坚守。

荷兰海牙大学的老师们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对于使用竹子如此有温度的材料来做设计,并且说这将是一次全新的挑战的机会。

PACC研究生代表李沐丰与荷兰海牙大学学生代表Simon Seville对此次国际竹创意设计工作营即将到来的合作都十分兴奋,希望通过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竹子这一传统材料,我们也一起期待着中国学生与荷兰学生的创意大爆发。

荷兰设计师则对当今中国传统工艺资源的流失表示扼腕,也希望通过此次的设计师驻地,走进莫干山,了解竹子与传统中国竹文化,通过当代设计的手段反思手工艺人的重要性。

荷兰组织方负责人范璐怡表达了通过双方的密切合作要将中国传统竹工艺带上国际舞台,成为世界的传统,将创意加上传统竹艺手工艺,打造国际东方品牌的美好愿望。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PACC主任汪大伟教授发言:非遗传承研修班的学员代表了中国当代的竹艺水平,荷兰设计师则代表了世界设计的风向标,在中国传统竹文化和竹生活的中国竹乡莫干山一起创作,期许能找回绿色的可持续的未来生活方式。

最后德清县人大常委副主任潘月山对所有来宾及学员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们也非常感谢德清莫干山政府对此次活动的大力支持!

竹子具有中国文人精神和节气,是最具有中国风的植物和材质,从国际范围来看相当具有中国风。研修班及工作营都将围绕竹子材料进行非遗类目的研究,包括竹编和竹刻,以及与竹相关的手工艺保护创新的研究。从学术与设计角度进入,发掘珍贵文化与技艺,融入时代创新思路,重新接轨消费市场,从而推动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珍贵文化得以真正传承、重获新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本次活动推动文化创意与乡村业态发展的互动,加强美丽乡村建设与城市生活美学之间的关系,提升竹文化的非遗传承发展与技艺创新水平。协同荷兰艺术家带动公共艺术创意力量进驻莫干山地区,同时促进非遗技艺的传承、创新与传播,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以“地方重塑”的理念为莫干山地区的旅游业态、文化生态、生活样态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探索。该项目受到出产竹子的浙江省德清县和安吉县政府大力支持。

开幕式后召开的“非遗重塑乡村-国际跨文化视野下的传承与创新”座谈会,PACC执行主任金江波教授主持座谈会,特邀莫干山镇镇长陈金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英教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教授;荷兰海牙大学工业设计工程学科的创始人Coen Dekkers教授;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副教授;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主席团委员何根祥老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程雪松;中国手艺人宋连生;PACC运营总监章莉莉副教授;非遗研修班学员代表无锡留青竹刻谈闻安就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乡村的业态重塑等话题各抒高见。

岸瑛教授首先发言,谈到非遗传承是文化复兴的工程。非遗传承不单单是培训技艺,更重要是找到当代代表中国文化塑造的路径与方法。

赵罡教授谈到非遗不仅是地方文化财富,也是推动地区产业发展的动力,既能帮助非遗传承人树立新的文化品牌,也能帮助地区产业增加文化队伍。

期间荷兰教授提问台上非遗研修学员,“作为传承人,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价值怎么被社会发现?”学员回答说:“对他来说,手艺是祖先给他的基因,也是他需要坚守继承的载体,更是他的文化身份的符号,我们走进大学学习是为了振兴技艺的传承品质,也是创造新价值的途径。”

汪院长提出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下,当代设计要与传统工艺新结合,要有新的发展,焕发新的生命,可能会给我们绿色生活方式带来很好的推进和开拓。我们手工艺、工匠要回归大地,回报土地。

座谈会气氛热烈,借助学者们智慧思想的碰撞,就国际跨文化视野下的“文创研发、文旅结合、文商运作”的乡村文化业态新模式的机制探索进行有机地对话,对非遗传承如何成为撬动地方文化发展与经济转型的长效策略与方法,出谋划策、共商艺事。

参与评论